您的位置 首页 > 国内资讯

“青春助农传文脉 三下乡里绘振兴”——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3)

八月的抚松,青山含翠,清风送爽。8月14日至15日,长春中医药大学“青马星火·知行抚松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9名师生深入抚松县万良镇、仙人桥镇,以“文化传承…

八月的抚松,青山含翠,清风送爽。8月14日至15日,长春中医药大学“青马星火·知行抚松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9名师生深入抚松县万良镇、仙人桥镇,以“文化传承、生态赋能”为主线,在万良野山参博物馆解码“参乡密码”,在黄家崴子村触摸红色记忆,在南天门村共商产业新篇,用青春视角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。

参香浸润文化根脉:万良野山参博物馆里的“活课堂”

作为“中国人参之乡”的核心区,万良镇的野山参文化是抚松最厚重的底色。团队首站来到万良野山参博物馆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一件件形态古朴的野山参标本、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、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,将参乡人民与参结缘、以参立业、因参而兴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。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,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深刻感受到参乡人民坚韧不拔、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。在这里,不仅了解到野山参的生长习性和鉴别方法,更被参乡人民对人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打动。大家纷纷表示,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带回家乡,传播给更多的人,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份独特的文化。

红绿交织振兴路:黄家崴子村的“时光对话”

距万良镇30公里的黄家崴子村,是一座被青山环抱的“红色村庄”。村史馆里,抗联战士用过的铁铳、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独轮车、改革开放初期的“万元户”奖状,串联起从革命年代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脉络。时光流转,昔日的烽火硝烟散尽,交通不便却成为了新的难题。村党支部书记柏连福接过了先辈们“为家园奋斗”的接力棒。他往返于铁路部门,为乡亲们寻找出路。最终换来了奇迹——通化至白河的列车在黄家崴子村设临时停靠点,每天仅停靠一分钟,这一分钟也成了联通山内外的“黄金通道”。

 

 

“参”透健康密码,共筑美好生活

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健康意识,普及科学养生知识,实践团队为黄家崴子村的村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‘参’入健康生活”宣讲活动。活动中,师生们结合专业所学,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参的保健功效与食用方法,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人参的价值,倡导科学、合理的养生观念。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,不时提出疑问,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。通过此次宣讲,不仅增强了村民们的健康意识,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用的养生指导,让“参”这一传统中药材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此外,实践团队还与村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将人参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,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,共同绘制美好生活的新蓝图。

 

绿韵滋养田园梦:南天门村的“生态共富路”

最后一站来到南天门村,实践团队与村民们围坐一堂,共话产业发展新未来。这里,层峦叠翠的自然景观是生态本底,民宿错落、烧窑与瓷器技艺传承是发展路径。漫步村中,民宿里游客与村民的欢声笑语,窑火旁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,生动诠释着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。在兴隆县团委书记的讲解下,团队成员了解到南天门村名的由来,见识了草编手艺,深切感受到村民们对手工艺的热爱与坚守。这些草编作品,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精美艺术品,无不展现着南天门村人民的智慧与勤劳。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受启发,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,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,为南天门村的生态农业和手工艺发展注入新活力。大家集思广益,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。

 

 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。此次长春中医药大学“青马星火·知行抚松”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为师生们搭建了深入乡村的桥梁。在实践过程中,师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、拓宽了视野,更对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讲话精神有了切身体会,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通过此次活动,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,纷纷表示将继续保持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,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。

 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showinfo-2-15745-0.html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Q Q: 358067079

邮箱:35806707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7:30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