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洒在的希望的田野上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苗的清香。从7月5日开始,淮阴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"筑梦乡土"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镇甘露村、周陈村、杨庙村、姚湾村,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走访、调研、培训等活动,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直播间里的致富密码
推开黄码镇甘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大门,一阵欢声笑语传来。“甘露大米软糯香甜味飘香,欢迎大家选购……”,在直播间,实践团的成员们被眼前的景象吸引——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整齐地陈列在架子上:羊肚菌礼盒透着山林的气息,血糯米礼盒散发着稻谷的芬芳,还有各式各样的特产礼盒,每一件都讲述着这片土地的丰饶。
"这是我们第一次直播时的场景。"村委委员周志强指着墙上的照片说道。照片里,他站在简陋的设备前,神情略显紧张。"那时候什么都不懂,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人。"他的目光转向现在专业的直播设备——高清摄像头、柔光灯、精心设计的背景板,"后来市里组织了培训,我们学会了怎么介绍产品,怎么和观众互动。通过红“新”直播间,我们实现了胚芽大米、羊肚菌、草莓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,本地品牌“久逢甘露”影响力持续提升。现在,我们的甘露大米和羊肚菌已经卖到了全省及周边地区。"
图为实践团在采访黄码镇甘露村村委委员周志强。袁筠攸 郑薇 供图
村史馆里的时光印记
沿着青石板路,实践团来到了甘露村村史馆。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村庄的变迁,“大队经济”时代的搪瓷缸、锈迹斑驳的二八杠自行车、饱经风霜的石磨木锨……从泥泞的乡间小道到如今宽阔的马路,从低矮的土房到整齐的楼房。村史馆中一件件带着历史温度、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、老照片映入眼帘,仿佛让人穿越了时光隧道,诉说着老一辈村民们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勤俭致富的家风。
"从前赶路的人在这里歇脚,都说这里的水像甘露一样甜。"工作人员轻声讲述着,手指轻轻抚过一张老地图。展馆里,多媒体设备正播放着村民们的笑脸,他们讲述着村庄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,成长为荣获多项国家级、省级荣誉的全国文明村。
图为实践团在黄码镇甘露村聆听村史馆工作人员介绍。穆蔚然 王奕雯 供图
田间地头的绿色希望
七月的骄阳下,黄码镇周陈村的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景象。实践团的成员们挽起裤腿,走进田间。韭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红椒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,丝瓜藤顺着竹架攀爬,挂满了翠绿的果实。
"这些红椒是我们新培育的品种。"一位老农蹲下身,轻轻托起一个红椒,"以前天气变化大,收成总是不稳定。现在有了温室育苗,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。"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不远处,几个年轻人正在学习丝瓜的搭架技术,笑声在田野间回荡。
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码镇周陈村大棚种植基地了解红椒长势。郑薇 供图
夜幕降临,实践团的成员们围坐在村口的空地上,与村民们畅谈。星光下,他们讨论着如何用手机拍出更好的农产品视频,如何在直播间里讲好乡村故事,如何不断丰富提升产业业态,如何通过“小屏幕”打开大市场,让更多农产品插上“云翅膀”……夜风送来阵阵稻香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新的希望。
图为实践团在黄码镇杨庙村党群服务中心。袁筠攸 郑薇 供图
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,"筑梦乡土"实践团的每一步脚印,都在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,见证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实践团成员穆蔚然表示,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发挥高校智力与人才优势,为家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。
(通讯员 穆蔚然 王奕雯 袁筠攸)